很多人问我,茅台到底是怎么回事?感觉市场上总也拿不到,想买的时候要么排不上队,要么价格离谱。其实,这事儿说起来简单,背后却是一整套精密的体系在支撑,也掺杂了不少人为的判断和市场博弈。与其说它“供应不足”,不如说它在“掌控供应”,以此来维持品牌的稀缺感和溢价能力。
首先得明白,茅台的产能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不堪。贵州茅台作为上市公司,其年报里其实是有产能数据的。每年几万吨的产量,对于一家酒厂来说,绝对是巨头。但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不够”?这就牵扯到产能的“计划性”和“市场投放的策略性”。酒是越陈越香,茅台更是一个需要时间发酵和陈酿的品类。它不可能像快消品那样,你今天想要,我明天就能立刻生产出来一模一样的产品。每一批飞天茅台,都是在酒窖里经过数年陈酿,再经过大师们的勾兑,才出来的。所以,从原料到成品,整个周期非常长,这本身就限制了它产能的弹性。
我们常说“供不应求”,但茅台的“供不应求”有点特别。它不是真的生产不出来,而是“计划性地”让你感觉供应不够。茅台酒厂的销售渠道非常多,有直销、有经销商、有商超、有电商平台,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团购和政策性销售。每一级渠道,茅台都有严格的配额和价格管控。你想从经销商那里拿到货?可以,但价格得按指导价来,而且你还得有足够的关系和进货量。你以为的“一瓶难求”,很多时候是渠道环节上的“留货”或者“搭售”,最终是为了让茅台在消费者端保持高热度。
我曾经在一位老经销商那里聊过,他跟我说,有时候酒厂明明有货,但就是不完全放出来,或者分批次放。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稳住价格,不让市场价格因为突然涌入的货而崩盘;二是制造稀缺感,让消费者永远保持一种“想要但又拿不到”的期待。这种“饥饿营销”在很多奢侈品、高端消费品上都很常见,茅台只是做得更极致、更精细。
再说说渠道。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茅台供应不足,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和渠道被过滤了。比如,官方的直营渠道,像茅台的网上商城或者专卖店,那真的是“秒光”,根本抢不到。但你以为没抢到,也许另一部分货被分流到了其他地方。比如,某些商超虽然也有茅台,但它们可能会和别的酒进行“捆绑销售”,或者对购买者有额外的要求,比如需要是他们的会员,或者购买其他产品满一定金额。这些“门槛”,客观上就减少了真正想买茅台的人的购买机会。
我亲身经历过一次,在某一线城市的知名商超,看到架子上摆着几瓶飞天茅台,旁边还有不少其他酒。过去问店员,他们说“这个需要凭会员积分兑换,而且积分不够”。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明明有货,但为什么这么难买?后来才知道,这种“积分兑换”或者“满额赠送”的策略,实际上是在筛选消费者,把一部分“只为茅台而来”的顾客挡在外面,同时也照顾了那些忠诚度更高的老顾客。从这个角度看,这并不是“供应不足”,而是“有选择地供应”。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家常说的“黄牛”。黄牛的存在,确实加剧了供需矛盾。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拿到货,然后加价出售。但这背后,也反映了茅台在价格管控上的一个“软肋”——市场指导价和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巨大价差,给了黄牛生存的空间。如果茅台的价格完全市场化,或者管控得更严,黄牛现象或许会减少。但茅台似乎也在默许这种“价差”,因为它也间接推高了品牌的“面子价值”。
我们不能忽视茅台本身的产品属性。它是一款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极其复杂,对原料(高粱、小麦)、工艺(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馏酒)和环境(赤水河谷的微生物)都有极为苛刻的要求。尤其是“12987”的工艺,从投料到出酒,需要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再经过三年以上的陈酿,最后还要经过勾兑。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种纯手工、慢节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我曾去过茅台的酿酒车间参观,那里的环境、工艺,都透着一股“匠人精神”。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工人们在高温环境下忙碌,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你会真切感受到,这酒不是“造”出来的,而是“酿”出来的。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属性,本身就是一种“天然屏障”,限制了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它不像有些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快速提升产能。茅台的“产能”,是绑定了时间和自然环境的,无法速成。
而且,茅台的品牌定位是高端,如果它轻易地大幅度增加产量,或者随意放宽渠道管控,那么它多年的品牌积累和高溢价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消费者对茅台的认知,不仅仅是“好喝”,更是“稀缺”、“尊贵”的象征。一旦供应变得充足,随处可见,那种“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就会减弱,品牌形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从战略上讲,保持一定程度的“供应不足”,或者说“可控供应”,是茅台维持其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茅台的价格一直在涨?这和它“供应不足”的感知是相辅相成的。当市场普遍认为茅台“不好买”,但购买需求又持续存在甚至不断增长时,价格上涨就是市场规律的体现。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商务宴请、送礼需求,或者收藏投资需求的消费者来说,价格往往不是第一考量因素,而“买得到”才是关键。这种情况下,经销商的“搭售”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风险溢价和利润空间的转移。他们承担了“囤货”、“渠道维护”等成本,自然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
关于涨价,茅台官方也曾有过一些解释,比如成本上涨、工艺改进等等。但归根结底,还是市场供需关系在起决定性作用。如果茅台的产量能够轻易地满足所有人的购买需求,那么它的价格也不可能维持在如此高位。所以,我们看到的“供应不足”,更多是一种“价格与供需平衡”的结果,是茅台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品牌价值和市场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总而言之,茅台之所以让我们感觉“供应不足”,并非完全是产能落后的问题。它更多是源于一套精密的市场策略、严格的渠道管控、特殊的生产工艺以及品牌价值的自我维护。它是一种“被设计”出来的供需关系,用以支撑其在中国白酒市场中无可撼动的地位。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