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有多少两房债券?”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一个简单数字能回答的,也不是一个静态数字。作为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过的人,我接触过不少机构的资金配置,也知道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这个数字都在变。很多时候,大家问这个,是想窥探一个宏观动向,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
首先得明白,为什么大家对“两房”(房利美 Fannie Mae 和房地美 Freddie Mac)的债券这么关注,尤其是从中国这个角度看。简单说,“两房”在美国的住房市场里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发行和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体量巨大,而且被全球投资者视为相对安全、流动性又好的资产。对中国这样的外汇储备大国来说,持有一定比例的美元资产是必然的,而“两房”的债券,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配置美元资产的重要选项之一。
当然,说“两房”安全,也是相对的。金融危机之后,它们被美国政府接管,虽然一直在改革,但其性质和市场定位和危机前还是有所不同。这其中的风险与收益,是需要仔细权衡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内部在讨论配置方案时,就有一个同事,对“两房”的信用风险特别警惕,他当时就拿出了一些关于“两房”监管政策变化的报告,虽然最终我们还是配了,但这个讨论过程,也让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持有多少两房债券”这个问题背后,是多层次的考量。
而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更是中国哪些类型的机构在持有,持有的是哪一类“两房”债券,以及它们的持有动机是什么。比如,是央行在外汇局的资产配置?还是商业银行出于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亦或是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这些都会影响到具体数字的解读。
我理解大家通常会去参考一些国际性的统计数据,比如美国财政部、美联储或者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数据。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统计口径。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数据里,通常会区分不同的持有者,但对于“两房”债券,它们有时候是被归类在“其他机构”或者“私人部门”下面,不像国债那样有明确的“外国政府”或“外国官方机构”的区分。
我以前在做外汇交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同一个数据,不同机构报出来,可能因为统计的时间点、统计的方法、或者对“中国”这个主体的界定不同,就会有细微的差别。而且,这些数据本身也有一定的滞后性。等你看到报告的时候,市场已经又变了。所以,我一直觉得,盯着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中国持有多少两房债券”的数字,意义不大,反而容易陷入“数据陷阱”。
有时候,我们也会通过一些第三方数据服务商来获取更细致的、可能包含“两房”债券的持仓情况。但即便是这样,也很难做到完全精准的“中国持有”这个概念。因为很多投资是通过海外SPV(特殊目的载体)进行的,或者是通过托管在其他国家的账户进行的,追溯起来非常困难。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给客户做一份关于外资持仓的分析报告,我们花了好几天时间,对比了好几家数据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做法是估算一个区间,并分析趋势,而不是追求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
回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配置“两房”债券,肯定不是因为“中国人喜欢”或者“大家都这么做”,而是基于我们对风险、收益、流动性和汇率的综合判断。比如,在人民币汇率处于升值通道时,配置美元资产的意愿可能更强,而“两房”债券作为一个相对稳健的选择,自然会进入视野。
反之,如果市场出现一些不确定性,比如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收紧,或者“两房”本身的监管政策有重大变动,我们可能会选择减持。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市场传言“两房”要从政府的担保下独立出来,或者面临更严格的资本要求,一些机构就迅速调整了持仓。这种情况下,中国投资者的行为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在主动减持,也可能是在被动地,因为全球其他投资者也在抛售,导致流动性下降。
而且,我刚才也提到了,持有主体非常关键。如果是央行或外汇管理局,他们的配置逻辑可能更侧重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分散风险,持有周期和投资目标与商业银行的短期资产负债管理有很大不同。商业银行可能更看重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率,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来调整。
所以,与其纠结于一个模糊的数字,不如去关注一些更具指导意义的信号。比如,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外国投资者对美国MBS的整体持仓变化,以及其中哪些国家或地区的持仓变动比较大。虽然不直接点名中国,但通过这些宏观数据,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中国官方和机构投资者在外汇资产配置上的倾向。
另外,关注“两房”自身的经营状况、债券的评级变化,以及美国监管机构对它们的政策导向,都比一个静态的数字更有价值。比如说,如果“两房”的资本充足率大幅提升,或者它们发行的MBS被纳入了某个重要的指数,那么吸引力的确会增加。反之,如果出现任何潜在的风险,即便数字上显示中国持有量很大,但实际操作中,机构也会非常谨慎。
我们当初做一些跨境投资业务的时候,也接触过一些海外的基金管理人,他们会根据不同国家投资者的偏好来设计产品。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专门针对亚洲投资者,或者说中国投资者的基金,它们会有一个比较集中的“两房”债券敞口。这也能侧面反映出,在一定时期内,“两房”债券在中国投资者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
总而言之,要给“中国持有多少两房债券”一个确切的数字,难度非常大,而且即便是有了,也很难实时反映市场动态。我更倾向于从宏观趋势和机构行为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必然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包括“两房”债券的市场。
如果非要一个粗略的估计,我可以告诉你,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官方机构和商业银行等,一直保持着对“两房”债券的相当规模的持有,这在全球投资者中也占有不小的比例。但具体数字,我没法给你一个精确的说法,因为我没有接触到最底层的、精确到个别债券交易层面的数据,而且即便有,这个数字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活口。
我能确定的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资产管理者,在做这样的投资决策时,都会非常审慎,并且会不断地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风险偏好进行调整。所以,与其纠结于一个精确数字,不如关注中国在美元资产配置上的整体策略,以及“两房”债券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变化,这些才是真正能反映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