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史为鉴”,这话说起来简单,可真要落地,尤其是放在我们这个讲究效率、更新换代的行业里,很多人反而会觉得有点玄乎。总觉得历史太远,跟咱们眼前这堆报表、这台设备、这几个客户,八竿子打不着。但仔细想想,但凡有点规模、有点门道的事儿,哪个不是从过往的经验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我们总在说“别犯同样的错误”,可“同样的错误”究竟是什么,不往回看,怎么知道?
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有位老前辈,做项目遇到瓶颈,愁眉不展。我当时年轻气盛,觉得新方法、新技术才是出路,就劝他尝试新东西。他只是笑笑,递给我一本泛黄的内部资料,里面记录了一个十几年前类似的项目,遇到的困难,当时的解决方案,还有为什么最终没能达到预期。他说:“你看,这问题,似曾相识吧?当时我们怎么处理的,现在为什么觉得不行?这里面有变化,但也有不变的根子。”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如何以史为鉴,关键不在于找到历史上的“照搬公式”,而在于理解那些“不变的根子”。比如,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技术迭代的影响,甚至团队内部的沟通模式,这些东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形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其背后的逻辑、影响因素,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向前,是因为觉得过去的经验已经过时。比如,在产品研发上,大家都追求最新的技术栈,最前沿的算法。但如果回顾一下,过去那些因为技术实现难度过高、成本失控导致的项目失败案例,再看看现在所谓的新技术,是不是真的解决了核心的“实现”和“成本”问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创新,而是说,在拥抱新事物之前,先了解一下它可能遭遇的“历史遗留问题”的现代变种。
我们公司成立以来,也不是一帆风顺。早期有过几次扩张,结果都因为管理半径拉得太长,资源分散,最后收效甚微。当时大家总结原因,无非是“扩张过快”、“管理不善”。但如果深入到具体细节,比如第一次扩张,是因为看到了某个新兴市场的潜力,想要快速占领份额;第二次扩张,是因为看到了竞争对手的动作,怕被落下。这两次虽然触发点不同,但核心的“冲动”背后,其实是对自身核心能力边界的模糊认识,以及对市场信号的过度解读。
这几年,我们把历年来的项目复盘资料,尤其是那些没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都整理成了一个数据库。每次启动一个新项目,我们都会先在里面搜索一下,有没有类似的“基因”。别说,还真能找出不少“影子”。比如,某个项目初期看起来前景光明,但一旦进入落地阶段,就会遇到一系列“细节”问题——供应链不稳定、用户习惯难以改变、跨部门协作不畅等等。这些问题,在之前的失败案例里,几乎都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过。
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如何以史为鉴,就是要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过程”中,提炼出那些能够穿越时间和具体事件的“规律”。例如,我们发现,在所有跨部门协作出现问题的项目中,有一个共同点:信息的传递总是出现延迟或失真,而且往往发生在项目初期,关键决策环节。当时我们团队会觉得是对方部门的责任,但回顾历史,才发现是我们自身在项目启动时,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可追溯的信息同步机制。
当然,历史也不是万能的。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以为历史能够提供“完美复制”的方案。我遇到过不少人,把历史上的成功案例当成“圣经”,遇到问题就去翻,想找到一个一模一样的解决方案。结果往往是,情况变了,用户变了,市场环境也变了,硬套进去,反而显得生搬硬套,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如何以史为鉴,还需要一个关键的环节:辨析“情境”与“变数”。我们不能只看事件本身,更要看它发生的“土壤”。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项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如果今天我们想用同样的方式去推广,就会发现很多基础条件都变了:市场竞争更激烈了,用户选择更多了,政策环境也不同了。我们能做的,是学习当年那种“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精神,学习他们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而不是去复制他们当年的具体操作步骤。
在我看来,如何以史为鉴,更像是在“考古”,你要做的不是把石器挖出来直接用,而是通过它,去了解当时人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有了这些理解,你才能知道,在今天,面对我们自己遇到的挑战,我们应该从古人的智慧里汲取哪些“养分”,哪些“方法论”,哪些“警示”,又有哪些是我们必须根据当前情况“创新”的。
以我们公司的产品为例,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尝试优化用户体验。有一段时间,大家觉得用户反馈的“操作繁琐”,就想去模仿那些国际大厂,采用极简设计。结果,用户反而觉得功能缺失,不好用。后来,我们回溯了公司早期产品的一个版本,那个版本虽然界面不那么“现代”,但功能设计非常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甚至在很多细节上,考虑到了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这个发现让我们明白,用户体验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极简”,而在于“是否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习惯”。
所以,我们并没有完全放弃极简的思路,而是把“用户习惯”和“场景需求”作为了检验极简化的重要标准。如何以史为鉴,就体现在这个“检验”的过程。我们回顾了公司过去关于用户需求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发现早期那些做得比较扎实的项目,即便是技术和界面比较朴素,用户满意度也相对较高。这提示我们,在新的产品设计中,应该把用户需求访谈和场景分析做得更深入,甚至要借鉴早期项目中那些“朴实但有效”的做法,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的“高大上”。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们公司在早期扩张阶段,有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推广活动,虽然预算不高,但效果出奇的好。当时很多人都归功于那个活动的“创意本身”。但我们后来复盘时发现,那个活动之所以成功,除了创意,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当时市场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用户非常依赖口口相传的口碑,以及少数几个有影响力的媒体。所以,那个创意在那样的“情境”下,才有了爆发式的效果。
如今,市场传播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想用当年的那种方式去复制,肯定不行。但是,如何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思考:现在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在哪里?用户最信任什么样的信息来源?我们能否从那个早期活动的“精神”——精准抓住用户痛点,利用最有效的渠道传播——中汲取灵感?这才是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框架和方法论,而不是现成的答案。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