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信用卡积分:哪个最划算,没那么简单

债券资讯 (5) 9小时前

玩转信用卡积分:哪个最划算,没那么简单_https://cj004.lansai.wang_债券资讯_第1张

“哪个信用卡积分最划算?”这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真要问到点子上,大部分人可能还是一头雾水。不是说积分没用,而是市面上信用卡种类太多,各家银行的积分规则、兑换比例、有效期、甚至你常用的消费场景,都可能让你在“划算”这两个字上栽跟头。就好像,你辛辛苦苦攒了半天积分,结果发现想换的东西,要么需要天文数字,要么就是个“鸡肋”。

别只盯着“多少钱换一分”

很多人看信用卡积分,第一反应就是“一万积分能换多少钱?”或者“刷多少钱能赚到一分?”这当然是个基础,但绝不是全部。我见过太多客户,就纠结于这个比例。比如,A银行的积分是15:1,B银行是10:1,乍一看B银行好像更好。但你得想,这“1”块钱,是你刷了15块钱得来的,还是10块钱得来的?而且,更关键的是,你打算怎么用这些积分?

有时候,那些看起来比例没那么“好看”的银行,它的积分因为兑换灵活,或者能兑换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反而更划算。比如说,有些银行的航空里程积分,虽然累计速度可能慢一点,但如果你经常坐某个航空公司的飞机,那兑换升舱或者免费机票,那价值可就高了去了。你总不能说,拿一个比例很高的普通礼品积分,去跟一个能换头等舱的航空里程积分比吧?

我之前有个朋友,就是典型例子。他手里一张某银行的卡,积分比例超级高,号称刷10块钱就有一分。他觉得自己赚大了,每次都拿积分去兑换一些超市购物券,觉得挺实在。结果呢,他一年下来,用积分兑换的东西,总价值也就几百块。而另一张卡,虽然积分比例不高,但因为这张卡有专门的餐饮返积分活动,他平时吃饭消费多,积分累计起来也很快,而且他用这些积分兑换了几个月的视频会员,还给孩子兑换了两张电影票。算下来,他觉得后者更“值”。这就是我说的,场景和用途决定了积分的价值。

细看“积分的有效期”和“兑换门槛”

积分的有效期,这个真的太容易被忽略了。好多银行的积分,最长也就两三年,甚至有些是当年累积的,下一年年底就清零。你攒得再多,过期了就等于零。所以,了解清楚每个银行的积分有效期,并且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规划好积分的使用时间,这是非常重要的。别等到临近过期了,才发现自己手里一大堆“废纸”。

还有兑换门槛。有些银行,看起来积分兑换的东西很多,但很多都需要达到一定的积分数量才能兑换。比如,你想换一个手机,可能需要十几二十万积分。如果你的日常消费额度没那么高,或者你平均每个月刷卡量就几千块,那等你攒够了,可能这个手机已经更新换代好几代了,或者你早就自己买了。这种时候,与其盯着那些遥不可及的大件,不如看看有没有一些小额兑换的选项,比如话费、短信包、小额礼品等等,积少成多,至少能把积分用掉。

我还记得有一次,帮一个客户整理信用卡。他有几张卡,积分都不少,但都是零散的,几十一百的。我问他打算怎么用,他说不知道。一查,发现其中一张卡的积分,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过期了,而且只能兑换一些他不太用得上的小商品,兑换门槛还挺高,零零散散的积分根本不够。最后,我们只能赶紧帮他兑换了些话费,虽然不多,但至少不至于白白浪费。这事儿也让我特别强调,积分管理,尤其是临期积分的管理,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羊毛”的陷阱:别为积分而消费

这是最常犯的错误之一:为了所谓的“高积分”而刻意去消费,或者选择那些你本来不需要但积分比例高的商品。信用卡积分,本质上是银行给你的一个消费回馈,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让你去“投资”的。如果你因为要攒积分,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或者去一些平时不怎么去的、可能价格还偏高的商店消费,那你的最终成本,绝对是高于积分本身的价值的。

我见过有人为了集齐某张卡王的特殊积分,每个月都要去一家指定的餐厅吃饭,哪怕他其实更喜欢家常菜。他说,这张卡吃饭积分双倍。但问题是,他一个月花在吃饭上的钱,比平时高出不少,而且很多时候吃得并不开心。最后算下来,那所谓的“双倍积分”,根本抵不上他多花的那些冤枉钱和不愉快的时间。这就像是为了捡地上的铜板,却不小心踩进泥潭里,得不偿失。

我的建议是,信用卡积分最好是跟你的日常消费习惯相结合。你本来就要买的东西,你本来就要去的地方,选一张积分累积更快的卡,或者活动力度更大的卡,这样才自然。那些所谓的“境外消费积分翻倍”、“特定商户消费积分翻倍”的活动,如果正好吻合你的出行或者消费计划,那当然可以好好利用;如果不是,就当看不见。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积分只是附赠品,本末倒置,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你最常用的场景,才是积分的“聚宝盆”

前面也提到了,场景太重要了。所以,在问“哪个信用卡积分”之前,你更应该先问问自己:“我最常在哪里花钱?”是超市购物?加油?网购?餐饮?差旅?还是线上付费?不同的银行,在不同的消费领域,会有不同的加成或者活动。有些卡,可能在超市购物有很高返积分,有些卡,在餐饮娱乐方面表现突出,还有些卡,对线上支付的支持力度很大。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个经常出差的人,那航空联名卡或者酒店联名卡的积分,可能对你来说价值最高。你可以用积分兑换升舱、免费住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如果你是“剁手党”,网购是你的日常,那么一些专门针对线上支付或者电商平台有加积分的卡,就非常适合你。我有一个客户,是自由职业者,经常在家办公,主要开销都在房租、水电、网费和外卖上,我帮他选了一张对这类生活类支出积分回馈比较高的卡,结果他自己都说,这积分累积起来比以前快多了,而且能抵扣不少生活费。

因此,与其盲目地去比较各家银行的积分比例,不如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把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的主要消费项都列出来,看看大概的金额和去向。然后,再针对性地去了解那些在这些领域有优势的信用卡。有时候,一张卡可能在某个方面积分比例不高,但它在你最常消费的领域,恰好有“加成”或者特殊的返利活动,那它在你这里,可能就是最优选择。

综合考量:别忘了兑换的“灵活度”和“实际价值”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兑换本身。即使积分累积得再快,如果兑换渠道太少,或者兑换的东西你不想要,那也等于白费。比如,有些银行的积分,只能兑换自家的商品目录,而目录里的东西,价格虚高,或者款式陈旧,那你就很难觉得“划算”。

我接触过一些银行,它们提供非常灵活的积分兑换方式。除了传统的礼品兑换,还有可以直接抵扣消费金额的、可以兑换成航空里程的、可以兑换成加油卡的、甚至是可以用来支付年费的。这些灵活性,大大增加了积分的“可用性”。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去兑换的时候,要对比一下“市场价”。比如,用积分兑换一个市场价200块的商品,需要10000积分。如果这10000积分,我通过刷卡累积,我差不多需要花10000 15=150000块钱(以15:1的比例计算)。那么,这15万块钱,我本来就可以直接买到这个200块的东西,甚至还能买到更好的。但如果我用这10000积分,能兑换到一张价值200块的机票,而我本来就要买机票,那这个价值感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积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给你带来什么“现实的好处”。所以,下次你问“哪个信用卡积分”,不妨先从“我想要用积分做什么”开始思考,也许答案会更清晰一些。